安倍認為僅靠以往的追隨美國路線是無法保護日本國家利益的,通過積極向世界宣示日本人的價值觀來尋求國家利益?梢哉f正是這種做法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識,獲得了以保守階層為中心的高支持率。
安倍向習近平發(fā)出的信號
提出“俯瞰地球儀的外交”戰(zhàn)略的安倍自就任以來,在約1年零5個月時間里訪問了37個國家。力爭通過安全保障和經(jīng)濟兩條腿擴大與各國的合作領域。但是,至今仍未訪問對日本而言至關重要的鄰國中國和韓國。地球儀外交仍然存在死角。
4月8日進入日本首相官邸的胡德平 “外交的結果就是一切”,很多日本政府人士曾聽到安倍如此表示。不管談判的過程如何,最終都要獲得符合國家利益的結果,這是首相的責任所在。
4月8日,安倍在首相官邸與已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長子胡德平舉行了會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胡德平都被稱為“紅二代”,據(jù)悉兩人關系密切。胡德平在離開首相官邸時,僅僅對記者表示“這屬于民間訪問”,完全沒有透露是否和安倍舉行了會談等消息,但實際上,卻帶走了安倍向習近平發(fā)出的信號。
“日中關系是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正因為存在問題,才更應該舉行對話,希望從大局出發(fā),在所有領域發(fā)展面向未來的合作關系。希望返回構建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原點”,據(jù)悉,在安倍如此表明觀點之后,胡德平表示將向習近平轉達這一態(tài)度。
安倍拋出了“返回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原點”這個皮球,這到底是什么含義呢?
“戰(zhàn)略互惠關系”是2006年10月安倍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達成共識并提出的中日關系關鍵詞。當時第一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把首次出訪目的地定在了中國。此舉修復了由于安倍的前任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而陷入冰冷的中日關系,降低了歷史問題的比重,顯示了即使存在問題但仍要直接見面相互溝通的關系。
如今,中國再一次將歷史問題放在中日關系的中心位置,并為首腦會談的舉行設置了前提條件。而安倍的所謂“返回原點”,正是指希望返回首腦之間直接見面相互交流的2006年的胡錦濤時代。
“友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另一方面,對中國來說,所謂“返回原點”,則是指恢復到2012年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和去年底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之前的狀態(tài)。因此,中國方面將“尖閣諸島”和“靖國神社”這2個課題作為關系改善的條件擺在了安倍面前。
5月9日,與日本自民黨議員聯(lián)盟“亞洲非洲問題研究會”(簡稱AA研)會長野田毅在北京舉行會談之際,中國共產(chǎn)黨四號人物、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主席俞正聲闡明了中國的立場。
俞正聲在會談中表示參拜祭祀著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將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希望日方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而針對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的中日對立,俞正聲表示釣魚島(日本名:尖閣諸島)是爭議地區(qū)。如果日方承認這一點,就將開辟出關系緩解的道路。
而安倍則向自民黨相關人士強調稱,“承諾不再參拜靖國神社,意味著允許中國干涉日本內政。同時這種干涉針對的是給為國捐軀的英靈祈禱冥福的行為本身,這無法允許”。此外,安倍還完全拒絕了承認尖閣諸島屬于爭議地區(qū)的建議。
安倍向周圍人士表示,“外交是實現(xiàn)國家利益的工具。友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認為長遠來看符合國家利益,即使短期內關系出現(xiàn)惡化也別無選擇”。安倍堅持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決不讓步的立場,堅定的信念和國家利益觀橫亙在現(xiàn)實主義外交面前。
一觸即發(fā)的危險
安倍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保會議(kyodo) 但是,安倍思想中對國家利益的追求,蘊含著不僅限于“暫時性關系惡化”的危險。此外,堅持推進自己的外交理念,有可能出乎意料地引發(fā)意想不到的對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