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一戶農(nóng)家小院時,酉坡村的村文書畢于軍停下腳步,看到了村里九十高壽的朱玉花,趕忙上前打聽。
身著棗紅色對襟薄棉襖的朱玉花顫顫巍巍地走出大門,緊緊握住省記協(xié)副主席姜克儉的手,訴說著抗日時期酉坡村老百姓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悉心照料傷員的故事。
朱玉花告訴記者,1945年10月7日,由于叛徒的出賣,日本鬼子掃蕩該村,整個村莊在大火中化為灰燼。過后,村里黨員畢減三四處求援,幫助村民重建家園。送走記者,老人又慢慢挪著步子,扶墻走進院子內(nèi)。
大眾日報駐地舊址年久失修 主人呼吁修葺保護
酉坡村三面環(huán)山,住在此地的老百姓多是靠天吃飯,很多村里的年輕人都到山外面打工補貼家用。繞過幾個山村胡同,沿著河道,打聽了多位村民,記者終于在大山深處找到了大眾日報駐地舊址。
在一處土坯房屋院落中,記者見到了大眾日報駐地舊址的房屋主人畢于剛。畢于剛今年73歲,身體患有中風后遺癥,腿腳不便。
被兒子攙扶著走到破敗的農(nóng)家小院,拄著拐杖的畢于剛指著放著柴垛的西屋說,“這間就是大眾日報舊址。”
在畢于剛印象里,當年大報記者來此地時他年紀還太小,大概三四歲,所以那個時候的他根本不知道這些人是來做什么的,只記得“這些人”白天挑著擔子去送報紙,晚上則在屋子里整夜排版印刷。
畢于剛念了6年書,58年春成為當?shù)亓謭雎毠,閑著沒事的時候,他也會找來報紙讀讀。直到近幾年,不斷有大眾日報的記者編輯每年都來他家看看這老房子,他才知道原來這間破屋子還有歷史意義。
讓畢于剛感到遺憾的是,直到現(xiàn)在,村里和相關(guān)部門都沒有人提出要保護好這間房屋的建議。所以連村里的老百姓都不知道這間房子具體位置。
大眾日報舊址默默無聞地在這里留存了將近70年,至今,許多本地村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更沒有人想過要對它進行修葺,加以保護。
老人有個心愿,希望相關(guān)部門能夠重視這間房屋,加以保護,挖掘出它背后那些被時間掩埋的歷史故事。延伸閱讀:90后記者萊蕪山村探尋70年前大眾日報駐地舊址 “霸道”村支書炸千萬元水泥廠 萊蕪要飯村變生態(tài)旅游區(qū)山東青年記者赴萊蕪革命老區(qū) 美女記者感受炮火年代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