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退休教師,家住淄博,在濟寧的三尺講臺奉獻了20余載,他稱自己為“不老翁”,退休之后仍熱情樂觀,全國各地都留下了他旅行的足跡。一次旅游活動偶然的相遇,他知道了她思鄉(xiāng)的情結(jié)。“放心吧,我?guī)湍阏业嚼霞摇?rdquo;為了一句承諾,他從淄博來到濟寧,輾轉(zhuǎn)幾百公里。
67年后,跨過千里,當她第一次踏上故土,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早已老淚縱橫。故鄉(xiāng)的風還在吹,故鄉(xiāng)的人卻已經(jīng)老去。補上一張遲到的全家福,捧上一把故鄉(xiāng)的土,一種淡淡的溫暖在心間傳遞。“父親,我回家了……”
東北老人巧遇山東老鄉(xiāng):“我想回家”
“我是山東人。”“我老家也是在山東。”去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互不相識的兩位老人王俊虹和劉效偉相遇,一位家在遼寧沈陽,一位家在山東淄博。“當時是參加某個論壇組織的東北15日游時認識的。”劉效偉老人告訴記者,在教師崗位退休之后,時間比較充裕,自己就開始天南海北旅游,有時是和老伴一起,有時是和全國各地的老年驢友一起外出。
劉效偉告訴記者,那次旅游線路算是一次知青尋訪線路,從大慶出發(fā)到黑河穿越大小興安嶺,穿越東北地區(qū)15個城市。“車上有31名老人,都是載著滿滿的回憶參加此次活動的。”劉效偉說,在旅游的間歇,大家做自我介紹。當?shù)弥獎⑿ナ巧綎|人時,網(wǎng)名叫“東奉”的老人非常高興,“我老家也是山東的。”“東奉”的真名叫王俊虹,是論壇的知青版版主,來自遼寧沈陽,祖籍是山東金鄉(xiāng)縣。“今年我67歲了,一次老家也沒有回過,真的特別想家。”王俊虹告訴他。熱心的劉效偉說:“放心,我一定幫你找到老家。”
大海撈針回家只有兩條信息
“剛開始認為只是一句客套話,卻沒有想到劉大哥真的做到了。”5月11日,當王俊虹站在金鄉(xiāng)縣桃園村的故土之上時,她心中非常感激,沒想到這位已經(jīng)68歲的山東老鄉(xiāng)真的是一諾千金,因為在她看來,找到回家的路更像是大海撈針,因為記憶留給她的信息太少了,相隔的時間太久了……“我只知道我老家在金鄉(xiāng)桃園,我是‘俊’字輩兒。”對于故鄉(xiāng),王俊虹只知道這兩條信息,故鄉(xiāng)有什么親戚、如何聯(lián)系,她一概不知。就是這僅有的兩條信息,也是從母親那里得知,“父親13歲時千辛萬苦只身來到沈陽做短工,在大東區(qū)兵工廠工作,解放后在沈陽市運輸公司工作,1956年因病故去,那時我8歲、弟弟4歲、妹妹1歲。”
王俊虹告訴記者,父親雖然去世得早,卻把深深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種在了她的心里,4歲以前,她的名字還叫“王東奉”(奉天是沈陽的舊城,東奉意味著向東來到奉天),1952年父親曾回山東老家一次,回來時將她的名字改為“王俊虹”,“父親告訴我,‘這是你的輩字,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里人。’”1968年下鄉(xiāng)插隊到遼西山區(qū),每每看到節(jié)假日別人回家看望爺爺奶奶,都會勾起她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像一個在外漂泊的孤兒一樣,父親離去了,故鄉(xiāng)就是心里最放不下的結(jié)。”
輾轉(zhuǎn)百里“不老翁”找到“桃園村”
“找到了!找到了!”去年8月份,在沈陽家里,王俊虹接到了劉效偉老人的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非常激動,我的心里更是激動,沒想真能找到,太感謝劉大哥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