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了解,在齊魯大學的長柏路上,總共有十二座西式別墅樓,從東往西一字排開,仿佛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別墅建筑展覽,形態(tài)各異、千姿百態(tài)。
“這些別墅原為齊魯大學教授樓,美國人建的,聽說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了。”住在長柏路4號二樓差不多有十年的朱家雁,今年81歲,她是齊魯大學的退休老教授。
在朱教授的熱情邀請下,記者參觀了她的閣樓小屋。“現(xiàn)在長柏路上的這幾棟小樓都是學校租住給我們這個年齡階段的職工的,根據(jù)面積大小,我這兩間的租金是每個月50元,比我房子面積小的是30元。”
幾張布藝沙發(fā),一個低矮的小茶幾,上面堆放著一摞整整齊齊的報紙。陽光透過歐式的窗棱,灑在鍺紅的木地板上……穿過小客廳,便是主人十幾平米的小臥室,映入眼簾的是一架年代久遠的鋼琴,乳白色的琴鍵經(jīng)過歲月的彈奏,泛著發(fā)黃老照片似的陳舊,和立在一旁的書架交相呼應,越發(fā)顯露出古老西方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的嵌入式融合。
朱教授告訴記者,“每年,曾在這住的美國教授的子女都會回到學校看看這棟小樓,好像在他們十四五歲的時候跟父親離開了中國,因為對小樓有感情,美國教授的一雙兒女總會每年不定期的回來再看看,進來坐坐就走。”
記者得知,朱教授也有一雙兒女,女兒如今在美國硅谷工作,兒子繼承了她的專業(yè),當了醫(yī)生。“以前女兒離開家在上海讀書的時候倒沒覺得什么,只要她發(fā)展的好就行。如今她離得那么遠,我年紀越來越大,再也沒法承受坐12個小時的飛機飛到美國見女兒了,看來真的是老了,兒女離得遠就越來越掛念了……”
掛在墻上的鐘表滴答滴答地走著,一位年邁的老教授,窩在西式的閣樓里,戴著老花鏡,出神地望著斑駁的墻壁上開始剝落的墻皮,似乎在等待著什么。
辭謝朱教授后,繞過有著“佛山的身影,號院的靜謐”之稱的號院,記者繼續(xù)前行,尋找著齊魯大學被歷史浸染的美。
麥柯密古樓被譽為中國建筑復興樣式代表
沿著廣場向東邊走就看到了麥柯密古樓,即辦公樓,建成于1923年。
麥柯密古樓位于齊魯大學中心花園中軸線的北端,與康穆禮拜堂相對,建筑坐北面南,兩層磚木結構,另有一層地下室(南半部)和半地下室(北半部)。平面布局為西方近代公共建筑的形式,內(nèi)走廊,南北布置房間,兩面采光。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造型莊重大方,比例尺度恰當,是西方建筑師將歐洲近代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相結合的一個嘗試,被譽為“中國建筑復興樣式”的代表作。
據(jù)介紹,1952年以來,麥柯密古樓一直為校區(qū)的行政中心,為該校的標志性建筑和校園文脈的象征。然而,1997年卻被一場大火夷為平地,現(xiàn)址為新建的綜合教學樓。
居住在這附近已有50年的一位住戶告訴記者,“住在這兒那么多年,不曾去了解它的歷史,只是房子畢竟年久失修,遇到雨雪天氣,屋頂就漏。”向記者抱怨的住戶一聲嘆息,“兒子給學校寫了申請修補房屋,院方遲遲一年多才給補了補,有的住戶甚至報告提交了兩年了還沒動靜……”
今年9歲的任紫萱,是山大醫(yī)附小四年級的學生,她家住在長柏路9號樓。“原本在這棟樓里住著三戶人家,后來一位老奶奶搬走了,我們家也要搬走了,爸爸媽媽正在找房子呢。”
“我家樓上還有個閣樓,聽爸爸說這個房子有一百多年了,我不喜歡這里,因為房子的設計很奇怪,墻也是斜的,還沒有廁所,只能跑到附近的公共廁所。”任紫萱可愛懂事,對她而言,這樣獨具風格的老建筑,并不是她所理想的“家”。
南齊北燕:華北第一學府
由最初的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教會學校,齊魯大學經(jīng)過長期經(jīng)營擴充,逐漸發(fā)展起來。1936年齊魯大學在校人數(shù)達到六百人,有人說,“齊大從此進入了名牌大學之林“,最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有“南齊北燕”之謂。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