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堪
哪怕是家羊肉館 也要有日本風情
“牌匾沒有日文不行啊,工商執(zhí)照不給頒發(fā),城管也不讓掛啊。”
在哈爾濱到方正縣的高速公路上,方正縣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推薦這個小城——富硒大米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術發(fā)源地……更多的字眼還是“僑鄉(xiāng)”。
方正縣華僑商會一位工作人員提供的數(shù)字說,目前方正縣約有22萬人,而華僑就大約有38000人,其中大部分人定居日本。此前,媒體報道稱,2006年起,方正縣就著力打造僑鄉(xiāng)形象。
耐人尋味的是,如今,方正縣縣政府的官方網(wǎng)站上,“魅力僑鄉(xiāng)”一欄的全部信息已經(jīng)不能查詢。方正縣華僑商會的工作人員稱,自從“名錄墻”被污損之后,前來咨詢投資事宜的華僑明顯減少。
但是這些并不阻礙方正縣僑鄉(xiāng)的打造之路。在方正縣最繁華的街道——中央大街上行走,會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雖然建筑看著和一般的北方縣城沒什么兩樣,但是仔細看幾乎每個店鋪的牌匾下面都刻著日文名——洗衣店、鴨脖子店、內(nèi)衣店、品牌專賣店……去中日友好園林的路途上,就連一個極為簡陋的羊肉館的牌匾都是中日文標注。一位車行老板告訴記者,這種日文牌匾大約在4年前推行,現(xiàn)在沒有刻上日文的都是早前開業(yè)的,“沒有日文不行啊,工商執(zhí)照不給頒發(fā),城管也不讓掛啊。”
縣城里還有一條日式風情街,其實就是一條簡單的步行街,街道兩旁是各種餐館、旅館、KTV、商店等。其中有一家旅館起名為“新宿愛”。在這條日式風情街上,即使標注日文的餐館內(nèi)也是中式的作風——無論是服務還是菜式。一位老板苦惱地說,日文標注僅是個標注而已,“哪能打造什么日式風情?”當?shù)鼐用窀嬖V記者,在當?shù)劂y行也很容易兌換日元。縣城的房地產(chǎn)業(yè)也如火如荼,一座華僑國際城正在打造。
方正縣華僑商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方正縣人的儲蓄高達近40億,而人口才有22萬,“都不是自己產(chǎn)出的,錢大部分是從日本帶回來或者匯過來的。”不過,這讓一些方正縣人難以承受當?shù)氐奈飪r。一位居民說,他明顯感覺比哈爾濱還要高。這一點得到方正縣華僑商會的佐證,“物價要比哈爾濱市里面高20%左右。”
所謂僑鄉(xiāng)
開拓團后裔赴日 大多數(shù)定居下來
“如今,中日關系好是好,但當時咱中國老百姓可不認為他們是來開拓的,他們占了地就變成日本人的了。”
為什么是方正縣?
為什么它和日本有著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
這要從歷史說起。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nóng)業(yè)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nóng)業(yè)貧民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開拓團”強占或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迫收購中國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給中國農(nóng)民耕種。日本戰(zhàn)敗后,一些尚在東北的各開拓團老人、婦女和兒童紛紛結隊出走,尋找回國途徑,當時部分開拓團民集結在方正縣,人數(shù)達1.5萬人。因長途跋涉、體力耗盡,加上傳染病流行,開拓團民紛紛倒斃,死亡人數(shù)超過5000人。1963年,這5000具尸骨被方正縣人收集起來,合葬在今方正地區(qū)日本人公墓。當時有少部分開拓團民輾轉回國,但仍有4500多名日本婦女和兒童滯留方正縣。
費了一番周折,記者尋訪到一位方正縣人眼中的“混血兒”,他化名任強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任強今年60歲,他的媽媽當時就是開拓團民——日本戰(zhàn)敗后,一些開拓團民走到了方正縣松花江畔的依漢通鄉(xiāng),當時天寒地凍,他們沒吃沒喝。當時的中國小伙兒——任強的父親套著一輛馬車接回了任強的媽媽、姥姥、大舅、二姨等人。
1951年,任強出生了,一家子里住著中國父親和日本母親,當然還有日本姥姥、舅舅、二姨等。任強兩歲時,日本號召留在中國的開拓團民回國。當時任強的母親等人紛紛回國,在回日本后母親又和日本人結了婚,這一來就斷了聯(lián)系,而且一斷就是40年,“幸好我二姨沒回去,她當時剛生小孩,才兩天,如果沒有她留在中國,我和母親可能再也沒有聯(lián)系。”同樣嫁給中國人的日本二姨促成了40年后的母子見面。任強記得他第一句話就是:“媽,你不相信我還活著吧。”已經(jīng)不太懂中文的媽媽沒說話,表示聽不太懂,后來任強了解到,原來母親是不敢相認,“兩歲的時候就丟下,沒怎么養(yǎng),她好像有點愧疚。”
幾經(jīng)磨合,母子現(xiàn)在關系融洽,“我媽媽在日本巖手縣開了一家奶牛場,她今年都80歲了,身體還行,剛開始不熟,現(xiàn)在是缺什么東西就直接跟我要。”任強現(xiàn)在一家人已經(jīng)定居東京,不過他并沒有入日本籍,只是申請長期居住。這次回到方正縣,任強說是因為日本海嘯,“主要還是小孩子,小孩子怕輻射,先回到咱們中國來上學,學好中文,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算怎么一回事?”任強說,他有一點和許多在日本的方正縣人不同,就是不申請日本國籍,“日本好是好,那也是暫時的,咱們中國人總有強大的一天。”
雖然是開拓團民的后裔,任強對“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墻”卻有著這樣的看法:“如今,中日關系好是好,但是當時咱們中國老百姓可不認為他們是來開拓的,那個年代他們占了地就變成日本人的了。那當然不行,否則我姥爺怎么能被咱們中國人給打死了呢?”
在方正縣有任強這樣經(jīng)歷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不少人去了日本,大多數(shù)定居在日本,“在那邊確實掙錢多,科技也比咱們這兒發(fā)達。”
歷史讓方正縣如此不同,那么接下來,它又該書寫什么樣的歷史?方正縣人在等待未來的回答。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