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但凡做出決策,都是選擇的成果,可能是冒險的孤注一擲,也可能是呆板的墨守成規(guī)。
按世界杯小組賽規(guī)程,32支球隊中有16支球隊只能參加3場小組賽,他們的全部心思就在于如何打好這3場球。尤其是弱隊,無可避免地要遇到一兩個實力遠在自己之上的對手?纯3支亞洲隊伍,朝鮮隊對巴西隊、韓國隊對阿根廷隊和日本隊對荷蘭隊,都是實力懸殊的交鋒,強弱分明。朝鮮隊選擇以守為主、伺機回擊,球輸得十分壯烈。韓國隊擺出英勇進攻、絕不退縮的架勢,得到一敗涂地的成果。日本隊汲取教訓,不學韓國學朝鮮,但缺乏主動進攻意識,這樣的一球小負不可能像朝鮮隊那樣得到輿論好評。
正確的選擇當然要根據雙方實力的對照,目標定在跳起來都夠不到的處所或唾手可得的低矮處,都少不了遭到批評。按這個標準,韓國和日本兩隊的打算都有些偏離現實可能性,留下了不成功的戰(zhàn)例。
常說教練員比球員壓力更大,贏球屬于球員,輸球全是教練的義務。盡管是極而言之,卻不無道理。普拉蒂尼說過,有時可以靠11個后衛(wèi)博得一場比賽,有時又會因為11個人都是前鋒而輸給對手。這闡明教練員的戰(zhàn)術設計思路是否正確,對球隊來說至關重要,導致滿盤皆輸,怕是早有禍根。
相關閱讀